医学继教网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544|回复: 0

[考试资料] 2011年临床执业医师考试医学心理学重要考点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9-2-5 01:01:3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一、绪论
  
1.医学心理学的概述
  (1)医学心理学的概念与性质:研究心理社会因素对健康的影响及在疾病发生、预防、诊断、治疗和护理中相互作用规律的科学,是心理学的分支学科,是心理学与医学间的交叉学科。其性质既是自然科学也是社会科学,既是理论学科也是应用学科
  (2)医学心理学在现代医学中的地位:医学模式转变;预防疾病战略转变(过支以急性传染病为主,预防战略为环境卫生和个人卫生,现在是慢性非传染疾病为主,预防战略是心理行为卫生);临床医疗工作需要
  2.医学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任务与方法
  (1)研究对象:正常人和病人的心理活动、心理障碍和行为,即影响健康的有关心理问题和行为问题
  (2)研究任务:研究心理行为因素对人健康影响的机理;研究心理行为因素在疾病发生和全过程中的影响规律;研究通过调节人的心理活动,矫正不良行为,以防治慢性病促进健康的作用;研究与改进心理评估,心理咨询,心理治疗方法,病人心理及最佳心理护理方法
  (3)研究方法:临床观察法、实验室方法、心理测验方法和评定量表法
  3.医学心理学主要学派的观点
  (1)精神分析理论的观点:弗洛伊德 意识、前意识和潜意识
  (2)行为主义理论的观点:化生、巴甫洛夫认为人的一切行为、习惯、生活方式都是通过学习得来的。巴的经典条件反射;斯金纳的操作条件反射;班杜拉的社会观察学习
  (3)心理生理学派的观点:坎农等认为,心理因素对健康和疾病产生的影响,必须通过生理活动作为中介机制
  (4)人本主义学派的观点:罗杰斯、马斯洛认为,人性是善的,人的本质都要挥自己的潜能,实现自己的理想是高尚的向上的
  二、医学心理学基础
  
1.心理学的概述
  (1)心理学的概念:研究个体心理活动和行为规律的科学,其研究对象是个体的心理活动和行为
  (2)心理活动的分类:又称心理现象,包括心理过程和人格(个性)。心理过程包括认识过程(感知觉、学习、记忆、思维、想象、注意等认识事物的过程)、情绪过程(情绪情感等事物态度的体验过程)、意志过程(确定目的,克服困难,随意行动的过程);人格包括:人格特征又称心理特征(气质、性格、能力等先天遗传,不易改变的心理特征)、人格倾向又称心理倾向(世界观、信念、理想、需要、动机、兴趣等后天形成,容易改变的心理倾向)
  (3)心理实质的内容:心理是脑的机能,任何心理活动都产生于脑,即心理活动是脑的高级机能的表现;心理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即所有心理活动的内容都来源于外界环境;心理是外界事物在脑中的主观能动的反映
  2.认识过程
  (1)感觉与知觉的概念: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如臭觉直接反映苹果的香味,不反映它的颜色与形状。知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各感觉器官的事物的整体反映。
  (2)记忆的概念与规律:对过去已感知过的事物,思考过的问题其印象仍保留在脑中,在一定条件下能重现的心理过程。规律:识记、保持、再认、回忆和遗忘。
  (3)思维与想象: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间接和概括的反映。特性包括间接性和概括性;想象是人脑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形成新形象的过程,它是创造性思维的基础
  3.情绪过程
  (1)情绪与情感的概念:情绪是人和动物受到情景刺激时,经过是否符合自己需要的判断后,产生的生理变化、行为变化和对事物态度的主观体验;情感是人对精神性和社会性需要的态度的体验
  (2)情绪与情感的区别:情绪是人和动物共有,情感是人所特有;情绪产生多和生物性需要有关,而情感产生多和社会的需要与精神上的满足有关;情绪发生时伴有显著的生理、行为上变化,而情感产生则多不伴有明显的生理、行为变化;情绪具有较大的情景性、冲动性,情感则不易受情景的影响,冲动性也小
  (3)情绪的作用:可通过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和免疫系统对各器官的作用而对人体健康发生影响;影响工作效率;影响人际交往
  4.意志过程
  (1)意志的概念与特征:自觉地确定目的,并根据目的来支配自己的行动,克服困难,以实现目的的心理过程;特征:有目的的行动;是与克服困难相联系;是以随意运动为基础
  (2)不良意志的品质:自觉性差;果断性差;坚韧性差;自制力差

  5.需要与动机
  (1)需要层次论:马斯洛认为人存着5个层次的需要:生理性需要,安全的需要,爱与被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
  (2)动机定义分类以需要为基础,并在外界诱因下产生的,可分为生理性和社会性动机
  (3)冲突的类型:双趋冲突(鱼和熊掌不可兼得);双避冲突(前有狼,后有虎);趋避冲突(好吃糖的人想吃又怕胖)
  6.人格
  (1)人格的定义:在遗传基础上,在其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具有一定倾向性的行为模式和心理特征由人格特征和人格倾向
  (2)气质的概念、分类与意义:希波克拉底将气质分为多血质(活泼型)、胆汁质(兴奋型)、抑郁质(抑制型)、粘液质(安静型);意义:气质无好坏之分,与能力大小无关,与成就无关,但与健康、选择职业、教育方法有关
  (3)性格的概念与分型:按照理智、意志情绪何者占优势而分为理智型、意志型和情感型,按心理活动的内外倾向分内倾型、外倾型和中间型,按处事的独立程度分独立型和顺从型
  (4)人格形成的标志:自我意识的确立和社会化程度,如社会化程度高表示人格已形成
  7.行为
  (1)行为的定义:机体为了个体生存和种放大繁衍而进行的各种活动,分为本能行为和社会行为。
  (2)A型行为、C型行为与疾病发生:Friedma1957年提出A型行为:容易发生冠心病的行为模式,其特征为时间紧迫感,说话快,走路快,办事快,经常处于忙碌状态,血中应激性激素含量较一般人群高,易产生高血压、动脉硬化、高血脂、冠心病等疾病;Baltrusch1988年提出C型行为:易发生各种癌症的行为模式,其特征为童年遭受挫折,不顺利,性格克制,好压抑各种情绪,焦虑,抑郁;谦虚,谨慎过分合格,受整缚或压抑的动物,交感肾上腺,垂体肾上腺皮质,下丘脑垂体神经免疫肽等系统活动而使机体免疫力低下,为癌滋生打下基础
  三、心理卫生
  
1.心理卫生概述
  (1)心理卫生的概念
  (2)心理健康的标准:认识过程正常,智力正常;情绪乐观,稳定,心境舒畅;意志坚强,目标明确,能克服困难坚持完成,并能约束自己的言行和情绪;人格健全,有健康的人生观价值观对现实持正确积极的态度,良好的自我意识与人际关系,精力充沛地适应社会工作与生活;健康的行为与生活方式
  2.不同年龄阶段的心理卫生
  (1)儿童阶段的心理健康常见问题:偏食、口吃、肥胖、场所恐惧、儿童感觉整合不良;语言发展关键期是1-3岁,人格发展是3-7岁,智力发展为7岁前;自制能力培养关键期在2-3岁,儿童期是培养健康行为的关键期
  (2)青少年阶段的心理健康常见问题:学习问题、性问题,社会适应不良,青少年是性生理发育成熟和自我意识形成期
  (3)中年人心理健康的常见问题:心理压力大,工作家庭问题,不良行为
  (4)老年人心理健康的常见问题:老年痴呆和老年抑郁
  四、心身疾病

  1.心身疾病的概述
  (1)心身疾病的定义:由心理社会因素,主要为情绪引起的机体品质性变化的身体疾病。心身反应是指心理因素引起的短暂的生理反应,心身障碍是长期心理刺激引起身体机能持久变化,但并不伴有器质变化
  (2)心身疾病的诊断标准:临床已证实确有品质性病变存在,如X光已查明有胃溃疡;有明确的心理应激、生活事件、A或C型行为,且与疾病发生发展相对应;排除精神病、神经症、心因性精神障碍;用单纯的生物医学的治疗措施收效甚微。
  (3)心理因素与心身疾病的发生:负性情绪、不良人格,错误认知必须通过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和免疫系统的生理中介才能影响各内脏器官的活动,从而发生心身疾病
  2.心理应激与应付
  (1)定义:人对外界有害物,威胁,挑战经过认识评价后,知其将危害个人的生存和地位时,所产生的生理心理和行为反应。应对是指人面对威胁性的应激源时,通过解决问题的行为策略,以消除或缓解自己的紧张状态
  (2)心理应激对健康的影响:适当的可提高个体的应对和适应能力,提高注意力工作效率,但过强的持续长时间的心理应激则通过神经、内分泌免疫系统的中介而产生心身疾病精神病和神经症
  (3)应对心理应激的方法:回避或逃避过强的心理应激源,或用乐观,心胸宽大的态度处理负性生活事件;增强自己耐受挫折的能力和应对能力;学会各种放松技术,使心身放松;取得社会支持以解决问题
  五、心理评估
  1.心理评估的概念
  (1)心理评估的概念依据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对人的心理品质及水平所作出的鉴定;心理品质包括心理过程和人格特征等内容如情绪状态,记忆,智力,性格等
  (2)心理测验的分类:根据功用分:智力测验(比奈-西蒙智力量表、韦克斯勒成人与儿童智力量表)、人格测验(明尼苏达多项人格调查表MMPI、洛夏墨迹测验以及艾森克人格问卷EPQ)、神经心理学测验(H-R神经心理学成套测验、个别能力测验);据测验方法分:问卷法(MMPI、EPQ)、作业法(测量感知觉和运动的测验)、投射法(洛夏测验、主题统觉测验TAT)
  (3)心理评估的常用方法:调查法、观察法、会谈法、作品分析法、心理测验法
  2.心理测验的原则和条件
  (1)心理测验的原则:标准化原则,保密原则,客观性原则
  (2)标准化心理测验的条件:效度(反应工具的有效性和正确性),信度(反应工具的可靠性和稳定性),常模(测验取样的平均值),固定的施测条件,标准的指导语,统一的记分方法
  六、心理治疗
  
1.心理治疗的概述
  (1)心理治疗的概念:又称精神治疗;性质:自主性,学习性,实效性
  (2)心理治疗的分类:按理解分:广义(指医疗的全过对病人心理的积极影响)和狭义(有意识地采用心理学的某种理论和方法,有针对性进行的心理治疗);按对象分集体心理治疗和个别心理治疗;按意识范围分:觉醒治疗和催眠治疗
  2.心理治疗常用方法
  (1)精神分析常用方法:自由联想、梦的分析、移情
  (2)行为主义治疗的常用方法:系统脱敏疗法、厌恶疗法、放松训练法、生物反馈法
  (3)人本主义治疗的特点:以患者为中心;把心理治疗看成一个转变过程;非指令性治疗的技巧(反对操纵和支配病人,避免代替病人和决定,不提出需要矫正的问题,从而强化病人的言语表达,激发病人的情感,使病人进一步暴露自己,并产生批判性的自我知觉
  3.心理咨询
  (1)心理咨询的概念:给来访者以心理上的指导和帮助的过程;意义:解除紧张和压力的手段;防治心身疾病,促进健康;心理卫生知识传播的途径
  (2)心理咨询的方式和手段:方式(门诊、信函、电话、专题);手段(宣汇、领司,强化自我控制,增强自信心)
  七、病人心理
  
1.病人角色
  (1)病人角色的概念:社会人群中与医疗卫生系统发生关系的那些有疾病行为,求医行为和治疗行为的社会人群。病人的权利:受到社会尊重,理解的权利;享受医疗服务和保守个人秘密的权得;免除或部分免除健康时的社会责任的权利;义务:及时就医,早日康复;认真遵守医嘱;遵守医疗部门的规章制度
  (2)病人角色的变化:角色行为缺如(否认自己有病),角色行为冲突(病人角色与其他角色发生心理上的冲突);行为减退(因其他角色冲击病人角色从事了不应承担的活动),行为强化(安于病人角色的现状,期望继续享有病人角色所获得的利益),行为异常(病人受病痛折磨感到悲观、失望、不良心境导致)
  2.求医与遵医行为
  (1)求医行为:人们发觉症状后寻求医疗帮助的行为:原因:躯体原因,心理原因,社会原因;类型:主动型、被动型、强制型;影响因素:对症状的认识与评价;医疗保健系统的特点;社会经济状况
  (2)遵医行为:遵从医护人员的医嘱进行检查治疗和预防疾病的行为;影响因素:病人的人口统计学特点;所患疾病的严重程度;治疗计划的特点;医患关系特点;病人社会行为特点。提高遵医率方法:建立融洽的医患关系;纠正病人对检查及防治措施的错误认识和不正确的态度;耐心解释反复说明,提高病人对医嘱的理解和记忆程度;采用必要的行为技术如订立协议,自我监测,刺激控制法等
  八、医患关系
  
1.医患关系的概念
  (1)什么是医患关系:人际关系的一种,是人际关系在医疗情境中的一种具体化的形式
  (2)医患关系的重要性:良好的医患关系是医疗活动顺利开展的必要基础;融洽的医患关系会造就良好的心理气氛和情绪反应
  (3)医患交往的两种形式:言语形式的交往;非语言(动作和躯体)
  (4)医患交往的两个水平:技术水平;非技术水平;病人的依从性指病人的执行医嘱率;治疗效果=医生的临床知识与技术*病人的依从性
  2.医患交往中的问题
  (1)医患间的冲突:医患间交往的信息量过少;病人不遵从医嘱,甚至表现为攻击行为
  (2)医患间交往障碍的原因:尖端的医疗技术和医学科学知识空前增多;医生的专门化倾向考虑的是生病的器官;医生方面表现为:医生对病人的病痛缺乏应有的同情和责任感;以是否有医疗价值或科研价值为标准去对待病人;以对方能否带来物质利益而确定关系的好坏。病人方面:情绪不稳,容易激惹,反应敏感;过分挑剔或过分冷淡
3.医患关系的模式
  (1)医患关系的模式类型:主动-被动型(麻醉、严重外伤、昏迷、谵妄)(父母-婴儿);指导-合作型(急性感染过程)(父母-儿童);共同参与型(大多数慢性病患)(成人-成人)
  (2)医患关系模式的转化:建立原则:疾病的性质;病人的人格特征
  2011临床执业医师通关班招生方案 不过退费


[color=] 

[color=]点击免费试听2011年临床执业医师考试辅导课程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本站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医学继教网

GMT+8, 2024-11-28 04:36 , Processed in 0.066406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