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睿 发表于 2019-2-8 08:05:21

血吸虫病病原学

  日本血吸虫病(简称为血吸虫病)属于人畜共患疾病,是由日本血吸虫寄生在门静脉系统内所引起的寄生虫病。人主要通过皮肤、黏膜接触含有血吸虫尾蚴的疫水而感染,其虫卵引起的肝与结肠的肉芽肿是本病主要的病理改变。在急性期有发热、腹泻或排脓血性大便、肝脾肿大和压痛以及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的显著增多。慢性期以肝脾肿大为主。晚期则以门静脉周围纤维化为主,可发展为肝硬化,伴门静脉高压、巨脾与腹水。
          病原学
  日本血吸虫雌雄异体,合抱寄生于门静脉系统。雌虫在肠黏膜下层末梢静脉内产卵,虫卵大部分沉积于肠黏膜和肝组织内,只有少部分进入肠腔随粪便排出。虫卵入水后,孵化成毛蚴,在螺体内经母胞蚴、子胞蚴二代发育繁殖,约经7~8周即有尾蚴自螺体逸出,人畜接触疫水时,尾蚴迅速穿过皮肤或黏膜侵入体内,此时尾蚴脱去尾部变成童虫,随血流经心肺抵达肝门静脉内,发育后雌雄合抱,移至肠系膜静脉或直肠静脉内产卵。自童虫发育至成虫约需1个月时间。
          流行病学
  1. 传染源 患者和保虫宿主,保虫宿主以牛的感染率较高,是重要的传染源。
          2. 传播途径 构成血吸虫病传播有三个必备条件,即虫卵随粪便入水,钉螺存在和人或动物接触疫水。尾蚴可经口腔黏膜和皮肤侵入人体导致感染。
  3. 人群易感性 人对本病普遍易感,感染后具有一定的免疫力,但不持久,因而本病可反复多次感染。
          4. 流行特征 本病在我国主要流行于长江以南及沿岸地区,流行季节为夏秋季。人群分布与接触疫水机会多少有关,农民、渔民感染机会较多。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血吸虫病病原学

本站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