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种类型肠炎的临床特点
1﹒轮状病毒肠炎轮状病毒肠炎是秋、冬季小儿腹泻的最常见病原。本病多见于6~24 个月的婴幼儿。潜伏期为1~3 天,主要临床特点为发热、呕吐、腹泻及水、电解质紊乱。由于病毒侵袭小肠绒毛上成熟的带有微绒毛的上皮细胞,使受累的小肠粘膜上皮细胞及微绒毛迅速脱落,导致双糖酶尤其是乳糖酶活性降低,发生乳糖消化吸收障碍,未消化的乳糖积滞在肠腔内,使肠腔渗透压增高发生渗透性腹泻。患儿大便呈水样或蛋花汤样,每日可达十次至数十次。本病病程一周左右,有自限性。轻者,停喂乳类可很快恢复,重者以液体疗法为主。
2﹒空肠弯曲菌肠炎
本病主要是一种动物感染性疾病。家畜和家禽是重要的传染源,人是食入带菌的动物或受污染的水而感染。多发生于夏季,潜伏期2~11 天,时间长短与感染范围和致病菌的侵入数量有关。患儿可有发热、头痛、肌痛等先驱症状。起病急,大便次数可达每日10 次以上,大便性状为血性、粘液状,也可为水样泻常伴有脐周绞痛,大便镜检可见红、白细胞。腹痛可为首发症状,有时易误诊为阑尾炎或肠套叠。病程4~5 天,严重者可出现脱水和酸中毒。
3﹒沙门菌肠炎
沙门菌感染常因为食物和水受带病菌的粪便污染,再被人食入后引起感染传播。可能是肠道粘膜细胞受细菌侵害引起,于食入污染食物后约24 小时发病。其症状为发热、腹痛、恶心、呕吐、腹泻水样便,有臭味,有时可泻血便,粪便镜检可见到白细胞。本病为自限性,病程约3~7 天,但重症者可引起败血症,招致身体其他部位感染,并可引起严重的脱水、电解质紊乱及酸碱失衡,应引起足够的重视。婴幼儿常见鼠伤寒沙门菌肠炎,多因小儿机体抵抗力低下、营养不良、长期患病时发生,也是医院内感染常见的病原体之一。鼠伤寒肠炎大便性状多样,为黄色或黄绿色、水样、粘液样有时有脓血,大便次数每日可达十余次以上,常伴有严重的中毒症状如发热、腹胀,易发生水,电解质紊乱及酸碱失衡,易合并败血症。并发症是导致小儿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大便镜检可见到红、白细胞,大便培养可检出细菌生长。
4﹒耶尔森菌小肠结肠炎
本病主要表现为发热、恶心、呕吐及腹痛且其部位常位于右下腹,易与阑尾炎相混淆,大便可为水样,量多。也可为粘液、脓血样不能与菌痢相区别。严重时可发生脱水、肠穿孔。大便镜检有红、白细胞,病程1~3 周。
5﹒大肠杆菌肠炎
大肠杆菌可分五个类型而其中4 型与腹泻有密切的关系。产毒性大肠杆菌和致病性大肠杆菌所引起的肠炎在临床上的表现基本相似,主要为腹泻大量绿色水样便伴有恶心、呕吐,可发生水、电解质及酸碱失衡。大便镜检偶见白细胞,病程3~7 天。出血性大肠杆菌肠炎(典型菌株为O157∶H7)表现为发热、腹泻粘液脓血便或血性便、腹痛、体温多正常。重症者可引起溶血尿毒综合征,是致死的主要原因之一。大便镜检可见大量红细胞。侵袭性大肠杆菌肠炎其临床表现与菌痢极其相似,可表现为发热、腹痛、腹泻频繁、里急后重、大便为粘液脓血便,可伴有严重的全身中毒症状甚至休克。镜检可见红、白细胞、巨噬细胞。
6﹒抗生素相关性肠炎(AAD)
有些抗生素降低碳水化合物的转运和乳糖酶的水平。正常肠道菌丛的清除和其他致病微生物的过度生长可导致腹泻。通常是在使用抗生素治疗的过程中或完成治疗后的8 周内发生腹泻。而且找不到其他病因。引起AAD 的病因不甚明了,可能与白色念珠菌和金葡菌感染有关,沙门氏菌和产气荚膜梭状芽孢杆菌也可见到。最常见的致病菌为难辨梭状芽孢杆菌,常引起伪膜性结肠炎。金葡菌肠炎常表现为恶心、呕吐、腹泻大便为水样,呈喷射状。粪便镜检可见白细胞,培养可有金葡菌生长,凝固酶试验阳性。
7﹒伪膜性结肠炎是由难辨梭状芽孢杆菌感染引起的,是一种毒素介导性疾病。其产生的毒素A 具有肠毒性和细胞毒性,被认为是腹泻的主要原因。本病常发生于外科手术后,如肠梗阻、巨结肠、肠套叠等,在使用氨苄青霉素、洁霉素、氯洁霉素后更常见。患者有发热、里急后重、腹痛、腹胀、腹泻,大便有时含有脓血,可出现脱水、酸中毒和电解质紊乱。重症者可伴有严重的中毒症状如高热、乏力、谵妄甚至休克。如临床认识不足,易误诊为肠梗阻、坏死性小肠炎等。本病仅凭临床表现难以确诊,主要通过内镜检查及组织学活检确诊,在镜检中可见结肠粘膜表面有多发的、略为隆起的淡黄色斑,病变大小可以是几毫米到1~2 厘米。伪膜性结肠炎是AAD 中所见到的最严重的粘膜改变。在AAD 的病因中,当出现结肠炎时,梭状芽孢杆菌感染的几率升至50%~75%。粪便常规检查有白细胞,潜血阳性,组织培养毒素检测是实验室诊断的标准,但有技术上的难度,需要2~3 天。酶联免疫标记法可用于毒素检测,其敏感性和特异性可达85%以上,时间短,只需2~3小时。大便可做厌氧菌培养,但在技术上是最困难的。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