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教育网 发表于 2019-2-19 00:09:59

小儿急性细菌性痢疾观察与护理

  细菌性痢疾是由痢疾杆菌引起的急性肠道传染病,夏秋季多发,主要表现为发热、腹痛、里急后重,大便次数增多,并含有黏液或脓血等。轻者引起脱水、电解质紊乱、营养吸收障碍,重者伴有惊厥、循环衰竭,与饮食不洁有密切关系。多见于2~8岁小儿,本病起病急,发展快,传染性强,极易暴发流行,严重威胁小儿健康。通过对82例急性菌痢患儿进行临床分析得出,细心观察和精心护理,可及时发现病情变化,迅速处理,尤其显得重要。现将临床观察及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
  一般资料本组82例患儿中,男49例,女33例,年龄9个月~16岁,农村患儿56例,城市患儿26例,其中合并惊厥4例,昏迷3例。
  临床表现分为三型。普通型:起病急,大便每日l0多次至数十次,量少,可伴有发冷寒战,继之出现腹痛腹泻。本组普通型4l例。轻型:全身中毒症状和肠道症状较轻,腹泻每日数次,不发热或低热,本组轻型34例。中毒型:多见于2~7岁体质较好的儿童,起病急骤,突发高热,面色苍白,腹胀,呕吐等,严重时出现昏迷,早期胃肠症状可不明显,3天后出现典型脓血便,本组中毒型患儿7例。
  实验室检查本组病例WBC(14.2~l8.6)×109/L,大便镜检均可见有大量脓细胞,大便细菌培养仅2例痢疾杆菌阳性。
  观察与护理
  消毒隔离对急性细菌性痢疾患儿实行消化道隔离至临床症状消失,粪便培养3次阴性方可解除隔离,患者用过的食具应煮沸消毒,便器用l:8的次氯酸钠浸泡消毒30分钟,粪便应用漂白粉消毒后倒掉,房间应有防蝇设备。
  心理护理主要针对患儿家属进行的护理,由于家属缺乏医学知识,对疾病认识不足,有时难免产生急躁情绪,护士应耐心做好解释工作,尽量满足患儿及家属的要求,使其积极配合治疗,从而提高治疗效果。
  一般护理病室应保持安静清洁,空气新鲜,让患儿卧床休息,以减少体液和能量的消耗,对确诊中毒性菌痢的患儿,迅速建立两条有效的静脉通路,准确及时执行医嘱,并做好记录,正确采集大便标本。并及时送检,室内应有降温设备,备好各种抢救药品及器材。
  饮食指导急性期病人应给予清淡易消化的流食或半流食,如稀饭、软面条,随病情好转逐渐恢复正常饮食,注意饮食卫生。对呕吐不能进食者,给予静脉补液以维持水电解质平衡。
  对症护理
  高热、惊厥的护理急性细菌性痢疾患儿多伴有发热,持续高热可促使惊厥的发生,加重脑细胞缺氧坏死,因此,控制体温和防止惊厥是护理工作的重点。控制体温以物理降温为主,使体温降至38℃以下。高热患儿每4h测一次体温并记录,超高热或惊厥每1~2h测量一次体温,患儿发生惊厥后立即按医嘱给予镇静药物,而且由专人护理,防止窒息和外伤的发生。抽搐之后要提防再次发生,随时观察患儿有无抽搐征兆,如有眼球震颤,两眼上翻,口角抽动,血压改变,立即报告医生,及时采取措施。
  加强基础护理保持床单位干燥平整,做好皮肤护理,注意观察腹泻患儿大便的次数、颜色、性质及量,每次便后用温水洗净肛门周围皮肤,并用凡士林涂抹肛门周围,防止红臀及溃烂。对昏迷患儿要加强生命体征的监护,同时加强眼部护理,按时做口腔卫生,防止继发感染,经常翻身拍背,以防褥疮产生;要及时清除呼吸道分泌物,保持呼吸道通畅及氧气供给,同时通过鼻饲管补充充足的营养及水分,保证能量的供应。对中毒性痢疾的患儿,要注意观察皮肤、黏膜及脉搏的表现,以及血压和尿量的改变。脉压差的大小,是了解循环系统变化的重要指标,患儿若出现面色苍白、紫绀、四肢冰凉,查体脉细数、血压下降,多为感染性休克,立即报告医生,及时补充血容量,纠正酸中毒。
  灌肠的护理
  正确使用灌肠法可明显改善本病临床症状,可以阻止病情进展、恶化,使病情短时间内得以控制,灌肠时应注意以下几点:灌肠前做好患儿思想工作,消除其紧张情绪,并让患儿排便,使肠道清洁,以利于药物吸收;灌肠液温度以37~39度为宜,温度过低易导致肠痉挛,温度过高易损伤肠粘膜;插管前应检查导管前端有无破损,导管前端涂少许石蜡油以利润滑,推注药液应缓慢,以减轻痛苦和哭闹,以免腹压增高使药液外溢;拔管动作须轻柔,保留灌肠时适当抬高患儿臀部10~20cm为宜,使药液在肠道保留时间延长。
  本组急性细菌性痢疾患儿经积极抗感染及对症治疗后均恢复良好,可见小儿急性细菌性痢疾临床病情虽然较为凶险,只要精心治疗及护理,患儿会转危为安。
               
               来源:医学教育网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小儿急性细菌性痢疾观察与护理

本站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